市场逻辑下的“艺术战争”

刘学波 开炮 漫画 

关于“艺术战争”的话题,近两年比较热议,原因是蹭了贸易战话题的热点。其实在贸易战之前,我就曾给媒体写过这个话题,题目正好就有“艺术战争”这个词。我的体会是,要说清楚这个话题很不容易,因为其既涉及意识形态等问题,也涉及具体的事实、依据,二者又都需明确所根据之判断原则。而在舆论热议中,像意识形态、判断原则等往往分歧大、难统一,这正是艺术界长期以来不管有无贸易战都就着艺术阴谋阳谋、中西“艺术战争”等话题争论不休的原因。这其中,我认为相对难谈清楚、定是非的理念和原则是最关键的,因为任何事实、依据都得靠理念拎起、装着的。

既然是说“战争”,还需要在讨论中厘清战场的场域之别,尽管完全划清场域不可能,但有否此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每一个场域的判断都需既遵循相同、普适的原则和逻辑,又需要思考、处置具体不同的事项和特色。

所以,我一直强调看清“市场”的逻辑及其制度判断,把准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度量。

即使站在纯粹的经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也并非说遵循相同、普适的原则和逻辑的壁垒容易跨越。比方说,我们是进了世贸组织的,是知道世界贸易普适标准的,但是事实证明:第一,已经发生过很多回合在这个世贸框架里跟有些国家的贸易摩擦,证明大家对“普适”也有各表之需;第二,我们也已经无数次表述过希望各方对特殊、发展中的关切。这两个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是一回事,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如何回到更高的客观、公正、理性的原则和尊重事实的处事逻辑,又是需要双方充分沟通、把度的。

以艺术贸易事实为据,对比来讲,笼统加算起来,我们一直是世界上对艺术品进口课税最高的国家之一,跟25%相去无几,对此的意见,似乎我们自己人的意见还远远大于“敌方”,以至于我们的拍卖行、画廊、藏家要远跑去香港这个少税、依法避税的“天堂”进行热火朝天的艺术贸易,而“敌方”对此策略也相同,知道中国市场容量、后劲巨大,但抱歉,他们也“港岛见”,以至于每年的“香港巴塞尔”,内地还自告奋勇向香港支援“游客生意”——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此时,我课堂上的很多学生常常跟我请假去香港观摩。我总想,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狠打青少年消费牌一样,我们不是在力争打赢“艺术战争”吗?为什么不是想办法,却反而双手给“敌人”送去青年学子壮大敌方队伍,轻易让别人在战略上“赢得未来战争”呢?为什么让这场“艺术阴谋”明目张胆地得逞呢?!

于是乎,当别人说要对中国艺术品出口加税10%也好、25%也好之时,别说意见很大的也有“敌人”,我也很难适应本国消费者和同行的哇哇惊呼之声,经济战,这毕竟首先是生意,得先讲“生意经”,都是试图从自己的角度拉平别亏,你有情绪可以理解,但你得先自己理性,理解自己,有本事,强自身!

对,我正是这种强调“强身固本”队伍中的一员。你首先要有战无不胜的过人本领,能“造器”、善打仗。打赢任何战争无不如此,“艺术战争”也不例外。

从国内艺术市场的角度,这么多年最热闹的词就是“热钱”。有“热钱”找出路,能找到艺术品买卖这个“港湾”,真是艺术阵营的福分。但你该记得,“热钱”对应着也有很多让人头疼的“热词”,比如“假拍”“假画”以及最近热到各行各业都要霸头版头条的“抄袭”,还等着大家赤膊大方方、亮堂堂上阵搏斗呢,这是怎么回事?还有法可治不?

从消费市场的合理分配、平衡和主动开疆辟地等角度,我们的市场功课远远没做足。几大中心城市之外,二三线城市、边缘城市艺术消费战绩如何?少数富豪豪掷千万元上亿元消费霸屏之外,所谓的“中产阶层”真对艺术消费“感冒”了没?

艺术教育这一摊,像我上面所亲见的,如果真在乎自己、自己的文化艺术及阵营,如何打赢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争夺战?我们开发出了更有说服力的文化艺术产品了吗?我们的艺术生产和消费队伍有创造力吗?各种支持力度够吗?对创造力的激励机制如何?近日,据说教育部门将出文件,要求大学必开审美、美育必修课程,学生修完学分才能毕业。

我的观察和感想是,能如此也算是开始吧,但大学生已经各方面普遍成型,美育此时才“必修”有点迟了,更早的必修时段在中小学,中小学应该下真功夫把艺术课上好。但现实是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真能用艺术培育好这一代代“未来艺术消费者”吗?我已经多年、多次通过艺术活动和撰文批评过:连美术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都没做好美育培养,更别说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了!

作者:苏坚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