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景下的艺术价值立场

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了齐白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对此,白石老人发表过两篇感言:一为1955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所载的“告全世界人民书上签名前的讲话”;另一为画家郁风代读的“在举行授予齐白石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仪式上的答词”(1956)。

后文系规范的答谢文体,或为代笔。前文则妙趣横生,表达出老人对美国的评介与态度,兹录部分以同飧:

早几年就听说美国有原子弹,还吹牛说,一分钟就能炸毁一座城市,我就觉得奇怪。要是发明一个什么弹能在一分钟内造一座城市,那才值得恭维哩。美国为了侵略,才丧尽天良,作这种大坏事。自从盘古开天地,还找不出类似的罪恶。他还吹牛唬人,真是恬不知耻。

如今过了几年,美国还是用原子弹威胁和平。可是我又听说苏联把原子弹用在和平建设上。我今年九十五岁,幸喜能活到解放,看见毛主席,看见中国人过好年头,看见国家开始太平。我想有了原子能,将来一定还要发明许多好东西,供我们子孙万代享用不尽。

我画了六七十年画。我画好看的东西,画有生气的东西。我画了一个草虫都愿它生机活泼。谁又能容忍美好世界遭到破坏?(引自齐良迟主编<齐白石文集>,商务印书馆)

垂暮之年的白石老人讲话发自肺腑,不忘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感激之情。由于齐白石对美国、苏联、原子弹等概念均系“听说”,因而,对美国的贬责及对苏联的褒奖判断也自然带上了诸多时代性的印记和朴素的个人感情。这些判断是否能通过历史学家的严肃追问暂且不表。但是,作为一名传统型画家,其感言所持有的直观立场、积极态度和朴素情怀更为可贵。

不妨回顾齐白石在发表感言之前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和影响,以佐证其“对美态度”的逻辑和立场。1922年齐白石作品被陈师曾携往日本参加“第二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陈以经济学比对手段,刻意抬高齐白石画价,营造“稀缺”的市场假像,令日本和欧美藏家以发现“新大陆”的心理竞相购藏,以此“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陈师曾与胡佩衡语),致使作品“热卖”并成为展览焦点。花甲之年的齐白石描述:“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缘于此,欧美国家艺术与收藏领域开始关注齐白石。

此后,留法的林风眠、徐悲鸿先后在国立北平艺专聘请齐白石担任教席;彼时客居中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画家兼收藏家齐蒂尔、法国画家克罗多及后来的毕加索对齐白石均重视有加;1948年,汪亚尘组织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绘画展”中,齐白石参展作品达15件;1950年达拉斯美术馆“爱丽丝·庞耐藏中国绘画展”中,齐白石作品高达20件;1953年庞耐在《金特里》杂志撰文介绍齐白石;1955年,简·卡司通·马勒所编撰《绘画百科全书》收录了齐白石的《岁朝图》(部分数据引自周蓉论文《君子之交与旷世收藏——庞耐、安思远的齐白石收藏研究》)。

可以看出,齐白石在相对封闭的20世纪上半叶已为西方艺术界所重视,而其本人对西方乃至西方绘画却几乎缺乏了解。在齐白石对西方世界有限的获知中,除了“听说”,其视野范围仅限《国闻周刊》《华北晚报》等对内报刊,在生活中亦常叮嘱友人“若有外国人探问余之住址,请先生切莫指示”(齐白石《于寿山书》)。因此,前文所引白石老人对美国的批评带有浓重的时局观。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背景下,九秩高龄的齐白石对美、苏的态度体现为对国家意志的个人重申,当时的国际和平理事会组织以“反核”为旗帜,获奖者顺应这一主题谈及原子弹与美国的劣迹,表达了其立场和态度。

今天,在中美贸易摩擦风起云涌之际,中国同俄罗斯领导人之间的密切互访及友情活动,正是国家策略的一种体现。同一甲子之前齐白石对美宣言的立场背景或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政治、军事、经济诸领域的国家动向值得我们积极关注并在艺术创作、评论中适度反映。与之相左的是,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假借民族主义渲染情绪,形成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艺术价值的质疑和打压,抱团在贸易战背景下勾兑传统艺术与民族情结,以此促成艺术价值立场的排他性及艺术品市场乱像。

林语堂在白石老人所参展的纽约大都会“当代中国画展”作品集的序言里认为:“中国艺术并没有因为国内局势的动荡而受到影响。如果确实有的话,由于政局不稳,艺术家更加专注于艺术,反而使艺术更加繁荣。”或许,这仅是林先生个人乐观的态度。相比之下,艺术家对中美贸易问题更应持乐观的态度,关注事件的发展动向,信任政府、贸易机构及经济领域的应对策略,而绝非感性的叫嚣和单边的揣测。

作者:何卫平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