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私有化与中国拍场何关?

 723日,苏富比在美国纽约落槌其首个运动鞋线上拍卖会,100双稀有运动鞋悉数成交;720日,苏富比在美国纽约成功拍出记录阿波罗11号登月重要时况的三卷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录像带;712日,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宣布将与中国高级定制设计师郭培合作,联手打造黄金:点石成金主题拍卖会……

5月16日举槌的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现场

苏富比虽在6月17日就宣布易主,但短期内拍场并未波动。那么,苏富比的私有化,是否会给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带来冲击?

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据苏富比于6月17日在美国纽约总部发布的官方消息称,已与法国电信巨头帕特里克·德拉希全资拥有的BidFair USA签署最终合并协议。协议获得苏富比董事会通过,总作价37亿美元,帕特里克·德拉希将以每普通股57美元的价格收购苏富比所有股东的股份。6月14日,苏富比已从纽约证交所退市,当天苏富比收市价仅为35.39美元。

“经过详细评估,董事会全力支持收购建议,它将为股东带来远超市场现价的股价兑现。现在是我们重归私有化的适当时机,继续在追求发展和成功的路上昂首阔步。”苏富比董事会主席多梅尼科·德·索尔透露。

对此,苏富比的行政总裁施泰德也表示:“这次收购将为苏富比带来更加灵活的私人企业环境,把握市场机遇,以更高效率运作,过去几年成功实现业绩增长的项目。我相信,由帕特里克入主后,苏富比未来将继续稳健发展。”

消息传到国内,业内人士有评论或者分析,但更多是在八卦苏富比新主人的雄厚实力和身世传奇。国内业界普遍认为,苏富比愿意私有化的起因与其近年来业绩不佳、连续亏损有关。据苏富比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其首季度净亏损达710万美元,即每股亏损0.15美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程度进一步下滑。而更深层的原因,正如国内拍卖业专家季涛撰文所分析:“苏富比公司自2011年以来,由于业绩不佳造成控股权多次易手,管理层频繁换人,通过全资收购使其私有化,可以完全夺回管理和经营上的话语权,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

弗朗西斯·培根《头像习作》 油彩、沙粒、画布 66×56cm 1952年 纽约苏富比 成交价5038万美元

根据资料显示,于174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的苏富比拍卖行,于1977年在英国上市,后于1983年以1.248亿美元被收购。1988年,公司以苏富比控股公司的名义再次在美国上市,并于2006年更名为“苏富比”。直至2019年6月17日,苏富比宣布将再次被私有化。

其实,国际拍卖业的另一大巨头佳士得,虽比苏富比晚成立22年,但早在1973年便选择登陆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后于1998年被法国企业家弗朗索瓦·皮诺特收购,率先被私有化。

纵观国际拍卖业两大巨头私有化的历程,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认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可以明确的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战略调整都是因时因势而动的,是根据当时面临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这要看企业当时的需要。其实,私有化和上市各有特点,没有优劣,只看你需不需要、合不合适现在的你。”

“上市无非是对资金有需求,就像苏富比和佳士得曾经采用的保证金制度,作为争取重要标的的委托来提前支付部分成交价款或者担保成交;特别是在市场好的时候,每个市场的参与者最先考虑的是如何跟上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速度,对于资金实力有限或者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拍卖企业,资金就显得很重要;毕竟拍卖行的间接融资在前几年很难,基本没办法从银行贷款,而其他有效的融资渠道也较少,通过公开的市场行为来直接融资就成为必然的逻辑。”

欧阳树英说,“但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或者有合适的艺术金融模式来满足融资需求时,间接融资自然更受欢迎,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艺术金融再次风靡国内的原因之一。”

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就在宣布私有化的两天之后,苏富比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卖开槌,全场25件拍品斩获9887.5万英镑,虽然不及纽约同场拍卖的成交总额,但依旧可圈可点。6月26日,伦敦苏富比又举槌其6月“当代艺术晚拍”,共42件拍品最终实现成交总额6960万英镑(合人民币6.04亿元),成交率高达91%,这似乎预示着苏富比私有化并未对其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然而在股市,苏富比私有化引起的震荡不小。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收购消息发布第一天,苏富比的股价从35.39美元一跃至56.13美元,之后更是一路看涨,曾直接攀升至58.96美元;且截至8月初,仍企稳在58.4美元以上。更因按照计划,私有化的交易将在四季度完成,所以其股市行情依然被坚定地认为还有上涨的空间。

对此,国内业界最先注意到的便是泰康资产,这个苏富比私有化交易的最大赢家。根据公开信息,苏富比的前五大股东分别为泰康资产、ThirdPoint、Alliance Bern、贝莱德和Vanguard,占股比例依次为17%、14.3%、10%、8.3%和7.5%。以每股57美元的收购价计算,3年前以每股29.61美元至31.99美元不等的价格成为苏富比第一大股东的泰康资产,完成交易后,其账面的盈利至少在2亿美元。而泰康资产的母公司泰康保险正是中国嘉德拍卖的持股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在艺术市场学者、资深专家龚继遂看来,苏富比私有化对国内拍卖市场和机构的影响既不是很直接也不会很大。

“尽管国内外市场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对方,尤其是只有26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自2011年跻身全球前三甲,而且拥有多家大型的拍卖公司,大家便互相借鉴,但国内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短期内不会模仿苏富比。”龚继遂认为,“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国内也曾有很多拍卖行想学苏富比上市,或借助母公司或以并购的方式,最终进入了资本市场,有的成功捞金,也拓宽了业务,有的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两年国内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频频爆雷,在让已上市机构深陷漩涡的同时,更会让原本跃跃上市的拍卖机构偃旗息鼓。”

中国民生银行资深艺术品顾问谢尚晋也认为“直接影响不大”,“因为苏富比并未在内地市场直接举办拍卖会,而且其运营现状目前来看与以往并没有太大不同。”但由于苏富比私有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不再需要定期编写和发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的备案文件,所以,谢尚晋认为:“国内业界将无法深入了解到有关苏富比的一些真实信息,包括收益和亏损、艺术融资分类、高管薪酬以及其他确切的数据;可以说,这让艺术品拍卖的国际市场将愈发不透明。” 

齐白石 《清白延年》142×40cm 北京保利第48期精品拍卖会 成交价126.5万元

私有化之后的利与弊

虽然苏富比私有化对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其启迪意义在业界普遍看来是重大而深刻的。

从行业性质和对资金需求的角度来审视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私有化,龚继遂认为,对资本特别是规模化资本的需求,不是艺术品拍卖机构做大做强的必然和第一重要的前提条件。

“毕竟拍卖的标的是一个文化艺术产品,是以稀缺资源为核心的,也很难快速复制,不像规模化的大宗商品,其需求可以大面积普及。”龚继遂分析道,“由此来看今天的苏富比和过去的佳士得,它们的私有化体现了艺术品拍卖是个非常偏门的小生意,如果需要资本来支持其做大做强,就要尊重其行业特点和文化性格,更需要具备对其长期持有并从较长时间段来衡量其业绩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准备,而不是追求短期效应。”

“第二点:拍卖行的追求焦点最主要是在荣誉和文化影响力,是市场对它文化贡献的认同,而不是盈利。”龚继遂分析道,“归纳不管是苏富比的新主人帕特里克·德拉希,还是佳士得的大老板弗朗索瓦·皮诺特,乃至10多年前买下世界第三大拍卖行菲利普斯的法国最大奢侈品公司路易威登酩轩集团的共性,不难发现几点:

首先,拍卖行不是他们的主要盈利工具,他们真正激进的盈利点在其他方面。其次,他们对艺术是热爱的,自己有收藏。再次,对这些富豪来说,持有艺术品拍卖机构是其涉足文化产业、形成其文化影响力、赢得荣誉和社会认同既快捷又重要的步骤,所以全世界都在赞叹,德拉希溢价购买苏富比的股份后,便与皮诺共同站在了世界艺术市场之巅。”

另从拍卖机构想借助更有力的融资渠道和专业的手段来获取更充裕的资金,以期扩大业务及品牌知名度的最终目的来看,谢尚晋认为,通过IPO上市及资本化运作并没有错,只不过这条捷径有它的两面性,它是一把“双刃剑”。

“这条捷径,一旦专业性不够、运作不好或者没赶上风口,就会变得适得其反,其实国内已有拍卖机构惨遭此痛。”谢尚晋分析道,“上市的弊端首先是,任何决策要第一时间出公告,及定期报表等,这样更透明的操作容易给竞争者带来数据分析对标。其次是为股东盈利的驱动带来经营决策的倾向性,进而可能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掣肘,甚至可能产生职业道德的丧失。再次,一旦有不规范操作、其他公开事件,可能会带来舆论效应的放大,对品牌产生难以控制的负面影响。”

同样,私有化也是有利必有弊。“有利之处就在于:第一,股权更加集中,决策力度更加迅速、高效;第二,信息不再公开,对于竞争者更加神秘和不可模仿,有利于尝试更多的运作模式;第三,不完全以为股东盈利为绝对目标,没有这份压力,企业就更可能兼顾品牌形象、职业道德和长期发展。”谢尚晋分析私有化的弊端,“自然是丧失在资本市场所能得到的所有好处。从近些年来苏富比在美股上的表现,与其他在美股上市的企业对比,的确不尽如人意,所以我认为此次苏富比的私有化利大于弊。”

在对上市和私有化的利弊有上述清晰的认识和分析后,反观国内拍卖企业的发展,谢尚晋认为:“就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上市是弊大于利。”

目前,国内的拍卖企业尤其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据欧阳树英调查了解,上市的案例并不多,除了北京保利和匡时之外,还有一家山东的企业选择在新三板上市。

“并且都不是以拍卖作为主体来上市,而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一小部分,可能是因为国内还没有哪家拍卖公司完全符合资本市场的想象、预期以及标准要求。”

欧阳树英分析道,“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拍卖有几个问题是资本比较关注的。首先,拍卖的交易方式和拍卖公司的运作方式,大多数资本不了解,大家所知道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更多流于电影、电视、文化著作以及搜集的资料和道听途说;其次,对拍卖的规则和行业规律,资本更鲜有了解,拍卖一手托两家的交易方式,有些内容是需要保密的,跟资本要求的完全公开透明存在冲突,而且公开、透明到什么程度等方面,大家在理解上是有差异的。正因如此,国内资本携手拍卖企业上市的消息,近两年不曾耳闻。”

不过,在谢尚晋看来,此次苏富比私有化,正好给国内的拍卖机构在战略布局上一个更加明晰的启示。“做大企业的重点还在于优质拍品的征集和完善客户服务、从富裕阶层培养更多新兴的优质藏家。”谢尚晋深度剖析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私有化后认为,“它们不管是历经上市还是私有化风波,仍然立足世界市场的王牌,是能拿到全世界范围内优质的艺术精品,并为买家做好专业的服务,资本运作虽然必不可少,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专家观点】

龚继遂:国内文物艺术拍卖公司目前上市不现实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充分发展以来,上市公司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希望做大做强的中国拍卖企业,更想通过上市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难的是缺钱

那中国的拍卖企业为什么要追求上市呢?恐怕与其特有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因为国内的拍卖企业,除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分别拥有保利文化、泰康人寿的强大背景外,其他公司便没有这么好的身世;所以,资金捉襟见肘成为业界普遍现象。

为什么国内的拍卖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呢?不是在行情火爆的那几年,各家已然赚得金银满仓了吗?此中隐痛,既源于以往的繁荣多为泡沫的拍场痼疾,又有市场调整升级带来的变革阵痛。

关于拍场痼疾,众所周知,需要业界下狠手整治,否则市场调整仍将持续,此处不再赘述。而市场调整的阵痛,则需要各界通力扶持,共渡难关。

经过二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中,高质低价的标的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换手。重新出场的优质资源,持有人在寄售或者委托时要求自然高于以往,而拍卖公司为了争夺到优质资源,不得不以预先支付或者保证成交等方法来争抢卖家;并且拍卖的其他成本也在日益增加,隆重的宣传、招商,豪华的巡展、出版,频繁的讲座、培训……费用浩大,会占用大量资金。所以说,国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尽管也在拼服务、拼专业,但在更大程度上是拼资金和实力,以至于拍卖很难赚钱。

正因自己本来缺钱,运营成本又大,所以,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盈利思路正在彻底改变。以往主要依靠产品和服务赚钱,但将来更要靠品牌、特色和影响力,如经常有明星拍品出现等,来获取拍卖最核心的制胜因素——信任、信任、信任。

仔细研究北京保利的发展,不难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顶级官窑瓷器出现在它的拍场,而这原来是中国各家拍卖公司的短板;可在上市之后,开始有日本、美国、加拿大的资源来找保利。如果没有上市背景,我想北京保利就很难快速赢得国际顶级藏家的信任。

上市成本高

上市公司相较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前者是公众持股的企业,受公众的监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完全监管,所以在合法、合规两方面的成本巨大。

在合法方面,比如圆明园流失文物是否可以拍卖,是有争议的;境外文物携带入境,在没有申报的情况下携带出境,不能违反《文物保护法》和海关的有关规定等。在合规方面,不能自买自卖,不能虚假成交,不能收到拍卖款之后挪作他用,做截留或者迟付;不能跟寄售方或者买方在不纰漏信息的情况下做关联交易等。法务部和合规部需要雇佣大量专业人员,以至于时间、人力、财务成本非常高昂。

更让企业头疼的是,合法、合规的复杂性和潜在问题,很多国内知名企业都没有充分的应对经验,何况拍卖公司。

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目标是为股东的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了建设公司的品牌、不是为了长时间地实现某种文化诉求或者文化建设。很严格地讲,像在苏富比等国外上市公司,每四个月就要向股东做一次季度的财务汇报,业绩下滑、预付款未达到效果、应收款未收……都会受到股东的干涉、公众的质疑,造成股价行情的波动……种种不便和巨大压力会造成对公司任何灵活机动和长程决策的干扰。

另外,由于上市公司是在股东的参与和公众的监管下,专家待遇、薪酬水平比非上市公司要低。如苏富比在这方面比佳士得低,细细梳理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大公司各个部门的人员交流会发现,往往苏富比是佳士得的干部养成所,重要专家也经常流向佳士得。

但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短板是,庞大、复杂的管理机构使得任何的决策漫长而无效。一件事情在上市公司的苏富比可能要10个人签字确认才能开始,但在非上市公司佳士得,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决策就可以,这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往往让上市公司处在非常被动的地位,苏富比的各界领导曾隐痛在心,而又无可奈何。

徐悲鸿《双骏图》111.5×72cm 1947年 在7月13日落槌的北京匡时2019春季拍卖会的“澄道——中国绘画夜场”中此作最终以805万元成交

应探索新模式

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中,以前对拍卖行的预期是高价成交的平台、超赢利的行业,但从内行和实践操作者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不是那么回事儿。

从上市的条件而言,比起高科技、互联网、地产等行业,拍卖行现在根本不符合条件。它不是一个迅速增长的规模化的新兴产业,而是一个具有很强惰性、保守型、稀缺性和强烈文化属性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拍卖公司或者艺术品交易公司上市是不现实的。

目前的市场转型,不但是交易形式在变化,交易内容也在变化。以前流行的东西,现在可能不那么流行,以前价高的东西,现在看也不能那么高;现在价高的东西,可以明确地说,以后也不会永远价格高。比如KAWS的粉丝现象和流行艺术,就有其时效性——不可能永远价格高和流行性——现在价格高,这都是可以预期的。

未来,由于艺术市场的年轻化和粉丝化,互联网和流行艺术会大行其道,并延伸各种效应。与此同时,艺术品的高价成交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也不是通过实物交割的实物价格来实现,而是通过高价成交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点击量的变化、延伸品的发行,来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互联网领域的行业巨头参与到艺术品市场的新形态研发中来。是采取传统的上市还是退市,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是很关键。就艺术品交易规则的建立而言,新的艺术交易门类、产品的开发,需要找到下一个交易门类和产品,找到新的当代艺术家的新风格,反而是当务之急。

作者:刘礼福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