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展览再现北京七十年变迁

北京如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一步步走到如今的欣欣向荣?七十年的岁月里,北京的街巷胡同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又如何见证北京这座古老都城的复兴?近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果展、《古都新韵》展、《档案见证北京》三大展览陆续在京开放,用文物、史料和图片等形式为观众形象展现了北京城七十年的变迁。

观众在北京市档案馆新馆观展

“总规成果展”描绘北京发展蓝图

从1953年北京第一个总体规划《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到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再到现在最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果展图文并茂,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变化的历程为观众娓娓道来。

2017年版最新规划立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介绍,新版总规强调了如何解决好“都”与“城”的关系、舍与得的关系、疏解和提升的关系,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北京作为首都在整个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老照片复原西单北大街历史风貌

北京市方志馆正在举行的《古都新韵》展从北京街巷胡同风貌变迁的“小角度”,反映了70年来发生在京城大地上的那些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进入展厅,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两幅由千余张老照片拼接而成的西单北大街风貌图。两幅图片分别拍摄于1958年和1990年,按照原状复原拍摄了两个年代的街道场景,1250米长的西单北大街在600张老照片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您若是曾经在这儿住过,都可以从照片里找到胡同甚至门牌。”据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这两个时间点拍摄并非偶然:1958年那组照片是赶在新中国十年大庆之前抢拍的,而1990年的那组照片是改革开放后抢在北京旧城改造之前拍摄的,两个时间点都极具代表性。

整个展览分老城风貌长卷、古都变迁、街巷新韵三部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长安街、西单北大街、东四北大街等街道的风貌,通过同位置古都街巷新旧对比变迁照片,展现了千年古都城市面貌的变化。

670余件档案见证北京城市变迁

今年6月9日,刚刚“乔迁新居”的北京市档案馆一口气儿推出了《档案见证北京》、《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展》等多个展览。其中,《档案见证北京》是新馆首次设立的常设展,分“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筑梦”7个部分,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大观为主线,讲述了北京故事。

展览展出的670余件档案包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档案、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手稿、1988年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时制作的“北京之歌”彩车模型、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模型等,其中审判川岛芳子等近半数档案是首次公开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一改以往图文为主的模式,推出了许多新形式:在“电子档案”区,观众可以欣赏“动”起来的北京往事;在“声音档案”区,“胡同声音”类档案让观众听到了最传统的北京声音。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