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容不下当代艺术?

一则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关闭通告,宣告着“红专厂时代”的正式终结;

一篇《千万不要在广州开画廊》文章,再次点醒广州当代艺术生态的问题;

大家再一次对于广州这座一线城市给予艺术的机会质疑:广州的艺术真的令人绝望吗?

聚焦回到广州这座城市的画廊生态,回首这里的画廊成长与发展或许能找到答案。

行业困境与区域困境

行业逆境下生长

画廊是目前艺术生态链上最痛苦的一环,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都在挤压画廊的生存空间。不说广州的问题,是整个中国都面临的问题。目前不少画廊都做了很多新模式的探索,必须离开以往的安全区域,行业都要进阶。

这些年看到广州的画廊在坚守,逆势下的生长。

\
广州画廊参与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经济基础没有撑起相应的上层建筑

广东美术馆的展场已经承载不了今时今日的新媒体艺术等大型装置,但明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将改回广州美术馆将正式开馆,据说有8万多平米,广东美术馆巨大的新馆也在筹建当中。建筑的体量已经够大,甚至过大,关键是研究和展览能否跟上。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广州目前在当代艺术方面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民间生态也得不到保护和支持,但是近现代美术方面的研究和展览在全国较为突出,生态的系统均衡发展是一个问题。

广州城市还是有变化,变电箱穿上了衣服,立交桥底有了灯饰背板,老邮筒又出现在街上,这后面也意味着政府的努力。但是与邻居深圳的力度比还是小了慢了,GDP全国第一为何还觉得地位渐失,当经济基础没有支撑起相应的上层建筑,城市的虚浮感来自金钱堆不出的尊重。

艺术街区换了新的方式出现

应该注意到,就在红专厂拆除的同时,从去年到今年,树德之光、B.I.G.海珠湾艺术园、O2青创社等创意园又不断涌现。可以说,过去的十年,就是广州市创意园数量井喷的十年。

以树德之光、北岛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创意园已经宣告了创意园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创意园,不再只是换个门牌,坐收地利之便,既不讲究整体设计,也不讲究服务。而是更加强调整体的设计感和对园区企业的服务。

\
北岛创意园,位于海珠和黄埔的交界处

那些免于“规划”的创意园,会替代红专厂成为新的城市“文艺地标”;那些现在仍没有找到定位、出路的创意园,则在自然的市场规则中,优胜劣汰,落寞和荒废。 

寻回“敢为天下先”先锋性

广州这里有一批文化守望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自觉。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也守持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勇气,就像这个城市文脉里曾经拥有的“敢为天下先”的先锋气质。现在要寻找回来。

广东历来先行一步的,明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落时期。但岭南却率先形成一些资本主义的工商企业;经济不降反升,明显领先于内地。1757年以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只保留著名的“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更使广州拥有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优势;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译馆,使广东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中国二十多年来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的深圳开始。

\
红砖厂广州红陶馆当代艺术馆

上海画廊成长与广州画廊发展

我们总是羡慕上海氛围,与广州画廊一样,上海的画廊业也面临空前的挑战:不仅需要负荷高昂的租金、用工成本,还需要抵御国际画廊的长驱直入。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上海画廊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到现在已集中有400余家画廊。

2000年前后为上海画廊的初生期。1999年至2000年间还出现了两大非盈利艺术机构:比翼艺术空间和东大名创库。其中,比翼的创始团队走出一位活跃至今的艺术家:徐震。而画廊创办人的身份是多样的,金融、贸易等投资行业。2005年至2010年是上海画廊的高峰和转型期,并逐步形成各自的经营方向。这一时期,上海市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对老工业厂区进行改造。正如一位上海本土画廊主所描述的那样:“当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继开放了,买认购证的股民已经掘到第一桶金了,拍卖行也响槌了,市场很活跃,赚钱效应很明显,这里就有艺术市场的盈利空间。”

\
1998年,上海香格纳画廊在波特曼酒店刚成立时的群展

而在广东,广州最早开设的当代艺术画廊,可以说是1983年开始在淘金路经营的金雅轩。广州画廊发展的30年由此开始。不过,此时的画廊却仍难摆脱画店身份,而成立于2006年5月的原子空间画廊,曾被广东油画协会称为“广东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原子空间画廊早已经停业)。

广州缺乏优秀的当代艺术画廊,并非没有,只是数量太稀少。传统艺术占据艺术品交易的大头,当代艺术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往往成交状况不佳,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地位与其文化上的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营一家画廊是件投入与回报极不成比例的事。

\
2006年成立只存在了三年的原子空间画廊

“快”经济与“慢”激情

目前广州当代艺术市场基本上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画廊业因为点状布局等原因,一直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不能发现、推广本土的艺术家;艺术家也对本土的画廊不信任,纷纷向北寻找代理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大理等地方都有出众的广州本土的艺术人才,他们也覆盖了各种艺术领域。

广东艺术市场存在一种“快半拍”与“慢半拍”的问题,一方面可引风气之先;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所建立的超前性表达,最终都无法在广东本土艺术圈形成气候,最后在北京或上海成行成市,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态势。但是当真正的商业资本到来之时,广东的艺术又呈现“慢半拍”的特点。广东的文化意识还显得非常保守,比如在北京、上海、成都都活跃着许多商业和艺术机构,投入巨大资金收藏当代艺术,而广东本地的机构却鲜有做这样的事。

\
广州树德之光

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具备特殊性了。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作为一个城市所创造出的视觉新鲜感,已经不如上海、北京了。上海人善于管理,做事讲究规则。上海文化是一种输不起的文化,需要依仗稳定的前人经验。而广东文化不一样,广东人充满活力和原创的灵性,你放开了,马上就活。

城市的脚步不会停下,失去的东西又会新面貌重生。可以有惋惜、批评情绪,如果过于放大,那大可不必。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