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需要怎样的策展人?

近年来,当美术馆纷纷扩容、美颜之后,人们更关心的,其实正是作为美术馆核心内容的展览。而策展的理念与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展览能否成为高品质文化供给,呼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什么是策展人?

今天,“策展人”的概念已经被严重泛化了,仿佛随便举办一个展览便可被冠以“策展人”的名头。而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在国内很少,门槛相当之高。策展人相当于叠加了编剧与导演的双重职能,既要专业能打,还要沟通一流,游刃有余地协调藏品来源方、赞助方、设计方、施工方、艺术家等方方面面。并且,策展不仅仅包括举办展览,就连宣传、推广、文创开发以及后续的公教活动等都需要通盘考虑进来。

尽管很多时候,策展人承担了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但深厚的学术底蕴,可谓策展人的基本功,而这种基本功是如今大量策展人员所欠缺的。

展览应是基于自身研究而孕育的,先有观点、思想,再琢磨通过什么样的展览方式来呈现,专业能力扎实了,才谈得上调动策划手段。培训班学员提交的众多策展方案中,最入其眼的,也往往是那些从基础学术梳理开始就显出扎实面貌的。

只有当策展人体现出对艺术史和艺术现状的相当了解,才能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当下意识,显示出将所要策展的内容置于横向与纵向坐标中进行考量的敏感度与悟性,让最终呈现的展览具备针对性和一定的深度。她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李艺带来的一个新媒体艺术展方案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就新媒体艺术展而言,它所聚焦的正是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的新现象,来自面对当下人与人关系变化的敏锐观察。

不过,也有很多时候,展览主题相对静态,汇集的是有一定年代的作品。江策展人同样可以凭借当下意识把握这样的历史选题。展览作为视觉艺术的展示,不是简单的内容罗列,不能就现象论现象,优秀的策展人应该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展览要在特定时空让作品和人进行交流

如今,国内众多美术馆里的展览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一年办二三十个甚至平均一周办一个的,不在少数。在此情形之下,很多展览成了“速成品”,谈不上有多少前期策划,不仅对展览内容缺乏研究,对办展经费也造成浪费。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策展难免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如空间条件不佳、藏品有限、经费欠缺等。好的展览与大小无关,不如就抓住小的着眼点,把它说透。

在专业度之外,展览的共情能力也越来越为学界强调,这直接关系到观展的获得感。展览作为一种感受型传播方式的展览,它不是单向输出的,而是要在特定时空让作品和人进行交流。也正因基于这样的特点,它必须与观众交流,达到一种融洽。

曾于今日美术馆实践的一个名为“观”的展览,就颇富启示意义。这是对于如何在展览空间更有效进入中国艺术、如何回归中国画特有欣赏方式的一次有益探讨——整个展览空间被建构成立体的长卷,观画之后,展览还辟出一个类似于书画题跋的交流室,收集观者直接而真切的感受。

什么样的展览才是好展览,没有标准答案,而对于好展览的追求,却值得业内持续探索。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