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乐:艺术用形式空间觉知新世界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些是假象,比如说桌上放一杯水你没动它,一般认为这是静止不动的,其实水分子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个水杯会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太阳系宇宙的旋转而飞速的运动,静止的是相对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运动变化才是事物的本质,正是如此,邓乐选择动态的作品《一路风景·石门峰》参加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这也是他对存在世界和生命本真的思考。

邓乐说自己比较喜欢科学,因为科学为我们开启了新的知界。科学家认为:“每时每刻都有成吨成吨的暗物质,穿过我们的身体”。 但我们并没有觉知,邓乐想穿过我们身体的这些暗物质中一定包含着人的灵魂,因灵魂看不见,但不一定不存在。量子物理更进一步打开我们的世界,旧有的理论与知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我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能量转换的“奇点”,艺术用形式空间去觉知新的世界,这是邓乐现在的创作方向。

邓乐说,“一路风景是我空间艺术向高维度发展的一个新系列。旋转所映照到的场域空间都是作品的范围。人眼从一个固定角度观测,最大视野是188度,一路风景通过旋动折射可以达到更广的视觉范围,光能到达那里作品就在那里,极大的扩张了人的知觉范围,空间维度也会向4维以上的维度发展,由此扩大了作品的体验张力。”

此外,邓乐的《一路风景》系列作品在国内不同的地方都有展出,比如《一路风景,城市客厅》位于成都,《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在北京等等,此次参展作品《一路风景·石门峰》则有其针对性,邓乐说作品构思开始就针对武汉纪念园里几十万英雄,纪念,升华,将看不见的英灵通过作品昭示出来,从而用场域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思念,是这件作品与其它作品的不同,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邓乐:1951年生,四川武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美协会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杂志编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杂志编委、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画院艺术顾问、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英国皇家雕刻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公共艺术的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

以下是对话实录

问: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一路风景·石门峰》,能否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参与展览?

邓乐:上届展览因为对空间环境不了解,送了一件小体量的作品在室内展出。这次受到组委会的邀请,到现场实地考察,主办方也详细介绍了环境的实际情况,请了建筑师对空间环境的未来规划作了讲解,并针对空间环境的创作进行了座谈,充分了解了现实环境的人文内涵与空间特点,使我们对作品将来展示的空间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判。当时就产生了将此地看不见的文脉通过环境空间表现出来的意象。回到成都做了多个方案提供主办方选择。组委会一致认为现在的《一路一风景·石门峰》 更适合在这个环境展出。

问:您的作品会不停的转动映照周围的景色,在作品的创作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邓乐: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些是假象,比如说桌上放一杯水你没动它,一般认为这是静止不动的,其实水分子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整个水杯会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太阳系宇宙的旋转而飞速的运动,静止的是相对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运动变化才是事物的本质,用动态的作品参加这次展览是对存在世界和生命本真的思考。

《一路风景·石门峰》作品现场

作品与环境空间共同构成了场域关系,将周围的景色都纳入了作品的范围,调动场域的能量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来达到艺术的目的。我用空间握住了时间,用时间来展示不存在的存在。“动”里面有哲学,有科学,也有艺术的智慧与求新。

我比较喜欢科学,因为科学为我们开启了新的世界。科学家认为:“每时每刻都有成吨成吨的暗物质,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并没有觉知,我想穿过我们身体的这些暗物质中一定包含着人的灵魂,因灵魂看不见,但不一定不存在。量子物理更进一步打开我们的世界,旧有的理论与知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我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能量转换的“奇点”,艺术用形式空间去觉知新的世界,这是我现在的创作方向。

从文化的角度我比较喜欢庄子超时空的思维,庄子的自由思想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文化精髓,在当代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调动人的思维力,激发想象空间,在新的知识层面上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思维空间相对比物理空间要自由,但限制的物理空间会反推激活思维空间,这样就会得到一种在地性的艺术自由,诗人李白可以高云游空在精神上获得自由,正因为他与庄子都有超越时空的境界。

一路风景是我空间艺术向高维度发展的一个新系列。旋转所映照到的场域空间都是作品的范围。人眼从一个固定角度观测,最大视野是188度,一路风景通过旋动折射可以达到更广的视觉范围,光能到达那里作品就在那里,极大的扩张了人的知觉范围,空间维度也会向4维以上的维度发展,由此扩大了作品的体验张力。

大雪下的《一路风景·石门峰》

问:作品在很多地方进行展出,具体到此次武汉,作品有什么不同?

邓乐:《一路风景》系列作品面对不同的场所,在动态中去唤醒此在场所中潜在的,看不见又确实存在的非物质:精神、思绪、情感和冥想。北京冬奥会的作品《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放在运动员村的升旗广场,各个运动员国家的旗帜,將映射在雕塑上,我们意识中的奥林匹克精神将在作品上呈现并升华。

最近受邀成都双年展平行展作品《一路风景,城市客厅》,放置在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的广场。建筑师温群先生特意在环境里将罗马斗兽场的残墻复制了一段,残墙和中式庭院都映射在我的作品上,很好地将中意文化交流融合的意象表现了出来。

《一路风景·石门峰》构思开始就针对武汉纪念园里几十万英雄,石门峰尚总介绍:武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汉保卫战四十万人牺牲。十三位抗战期间的年轻飞行员以身殉国。他们的灵位都安放在石门峰。纪念,升华,将看不见的英灵通过作品昭示出来,从而用场域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思念,是这件作品与其它作品的不同,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问:作品实施之后,会与观众产生互动,在您的思考中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邓乐:这件作品可以与观众产生互观式体验,观众进入作品第一瞬间,就进入了作品的场域之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随着旋动升华将会体悟到纪念园的特殊意义。随着旋转、折射、形变、升华的变化意象,而调动观众的审美潜能和思维能力,因为周围的环境与观赏者都会通过形变出现在作品上,时间空间都会变化,与此地的人文和自然融为一体,让艺术释放最大的能量,而契合石门峰这个特殊的埸域。

《一路风景·石门峰》旋动、升华,激活了草坪山岚,使整体空间动起来,所见与不见,存在与不存在,在石门峰这个具有纪念、思念、记忆、念想的非物质性活动场域,作品就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容易引起人们觉知的共鸣。

问:还有这件作品落地之后,与所处环境会是怎样一种关系?

邓乐:《一路风景·石门峰》落地之后会与环境产生互为共融的关系,会调动人们对这块地方的思念,把一种看不见又非常重要的一面呈现出来,我想这种形式是其它不可以替代的,这是一种新思维,新体验和新感受,不用解说,观众会站在这个空间环境里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去想象,通过特殊的纪念方式将这里安放的几十万英灵动态地昭示出来。由于是动态的作品,将会与石门峰众多优秀作品一道,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激活周围的环境空间,使整个区域环境活起来。《一路风景·石门峰》也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问:您之前来过武汉吗?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是如何看待的?

邓乐:由于艺术活动的原因,我这几年来武汉比较多,武汉这座城市水多,有智慧的聪明人更多。武汉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我喜欢这里人的大视野与开阔的胸怀,曾经受到过周韶华为代表的武汉人影响。现当代的武汉在艺术思想,活动开展,创作方面的前沿性和先锋性,体现在系列展览与活动上。如果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而留恋的城市,那么武汉就是一座让艺术思想容易着床的城市。

作者:陈耀杰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