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周松个展“质·能”开幕

“质·能”开幕式现场

艺术新刊获得消息,2022年4月17日,艺术家周松个展“质·能”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和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泰丰·贝尔京博士担任联合策展人,展现艺术家十年来创作的“红场”、“熵”以及“膨胀”等系列作品。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7日。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策展人与艺术家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此次以“质·能”为主题的展览意义。

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 寇勤

“在近些年的嘉德拍卖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周松先生的身影以及他的作品在拍卖上很好的成绩。这次展览是他精心准备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次回顾性展览,我们希望他的这次展览,无论是在理论的探索中还是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张子康

“2005年我在今日美术馆工作时就与周松认识了,当时他的作品很出乎我的意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周松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探索性的艺术家,尤其是他特别重视语言的探索。我们看到他早期的超写实,又看到他在超写实中的超现实的概念,我觉得他在不断地探索,是一个不断在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艺术家。我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既有文化的深度,又有冷幽默意味的感觉,有时候你看了以后觉得很‘好玩’,但是在这种‘玩’当中又可以触动你的神经,让人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思考我们的当下与未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周松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标志着周松在绘画上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艺术家。”

艺术家 周松

“其实在这里我特别想说是关于‘膨胀’系列的作品,这个系列与我原有的一些作品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些区别是源于我这些年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它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并不是在通常意义上的绘画范畴内,而是更具有一些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是更多元化的,将21世纪人类新的认知文明通过绘画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将它融入进来,具有后人类的意味。”

展览以“熵”系列开始,“熵”系列提出的问题是:未来若是一个由机器主导的技术乌托邦,那么人类将居于何种地位?“质能”与“智能”同音,在周松看来,人类在自然演化中获得了创造非自然的“超能力”,而被创作出来的“智能”就是人类“超能力”的具象表现。在这个系列中,周松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探索了机器美学的生物形态特质:仿真机器人的肉质外表之下覆盖着内部的电路;与之相对的,则是一些模仿着活人的手势和表情的金属躯壳。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最为宏伟撼人的作品是周松耗时三年完成的油画《新创世纪》。在这件作品中,周松将西方艺术的经典作品置于一个虚构的、具有后人类意味的乌托邦场景中重新演绎,呼应了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杰利柯·西奥多(Théodore Géricault)在《梅杜萨之筏》这幅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幅画作中所运用的构图法。不同的是,在《新创世纪》中,扭曲的机器人取代了人的形象,原本负载幸存者的竹筏沉降为机械地球的残骸。象征着人类生命的唯一元素隐藏在浩荡的机器人队伍之后,刻画出未来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激烈、复杂的冲突感:一方面,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依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演进、升级威胁着人类的物种主导地位。如此,是否会衍生、创造出人机合体式的新物种?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生命的概念?如何认知意识的存在?人类种群将走向何方?

艺术家关于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在另一件奇幻宏大的油画作品《逆时空》中沿续、延展。在《逆时空》中,一个纤瘦、美丽的黑发女性占据画面中心,她身着黑色紧身衣套装和黑色高跟鞋,左右各持刀叉。不过,她借助刀叉所享用的“食物”,并非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而是漂浮于其周身的各类纪实性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人类历史的重大时刻,如银河的发现、1969年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的登月时刻、1962年“多米尼克”行动中炸裂的蘑菇云。周松构筑了一幅末日时代的人类文明图景,抛出了数字时代之下人类种群的存续问题:人类的发明、发现乃至艺术作品如何在人类灭绝后继续存在?在一个后数字世界里,生命、生存、创造分别意味着什么?

穿到展厅的另一侧是周松近几年最新创作的“膨胀”系列。膨胀系列的画作透露着一种后人类主义的批判旨趣,艺术家以荒诞的风格和笔触呈现出极尽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人类生存图景。在周松看来,膨胀,既是宇宙演进的规律,也是生命体得以存续、进化的动力。膨胀系列用戏谑的手法将丰盈的人体框定在几何图形之中,任其在局促、逼仄的空间之内膨胀、扭曲和转动。借助这样一种夸张和变形处理,周松意旨探讨当代及未来社会中个体的无限扩张与生存空间的挤轧退缩之间的矛盾张力。这种形态上的膨胀与空间边界的限制,反映了周松所理解的个体与集体的成长动力。恰如宇宙无限膨胀的演进过程,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同样倾向于将质量和能量转化为发展、进步以及自我表达的过程。

该系列的最新作品,如《赛博天堂》、《共生》和《宇宙·精神·方程》,探讨了在“后人类时代”的奇点阶段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将水果、植物和动物构绘成抽象、二维的几何形状,而非原本完整、立体的有机物状,周松鼓励观众想象人类与自然相互塑造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演化进程中所孕育的诸多可能。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