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向京| 稀奇艺术的新面向

艺术家向京,于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同年举办首展。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并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

在这一次难得的对话中,向京暂时撇开了艺术家的角色,展现出她过往甚少为公众所认知的另一个面向 -「稀奇艺术」的现任掌舵人。“这一次,我们多聊聊「稀奇」吧”,在采访间坐定后,向京开口道:“过去自己还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只在必要的时候为品牌站个台、露个面。”

无疑,品牌当下也正站在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需要她更深度地为品牌背书、定调。

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后,向京开始接手品牌的经营管理。商业的一切,对她而言,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首先我不懂运营、不懂商业,机缘巧合之下,我得到了一位企业家朋友的帮助”,向京回忆到,在刚开始的时候,她甚至连每周例会等日常事务都需要“手把手教学”,在日复一日的深入实践中,她逐渐了解商业模型、运营逻辑、组织架构,以及品牌管理的种种繁琐而庞杂的细节。

而这也让她开始思考:「稀奇艺术」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不懂生意 稀里糊涂地“开跑”

“过去这一年,我一直在梳理品牌,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正说着,向京的目光望向采访间的一面空白墙体上,“「稀奇」它不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了,从2010年注册成立到现在,已经将近13年。当初的发心,也仅是做点有意思的事儿。”

广慈先生的“飞天使者”个人展在香港首次亮相,“当时的展览现场,有一整面墙的‘彩虹天使’。这是当时整个展览的核心,将不同系列串联起来、让观众更好地感知创作的脉络”。色彩缤纷的装置迅速走红、成了香江的“打卡热点”,也成就一段艺术与商业的合作佳话,「稀奇艺术」意料之外地诞生。

当年为广慈先生香港个人展牵线的、时任香港艺术中心主席包陪丽小姐,认为“天使”能成为家居环境中很好的“点睛之物”。

她及干事Connie Lam,随后找来连卡佛创意总监Ross Urwin,极力促成“天使家品”陈列在连卡佛的亮相,让大众看见「稀奇」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潜力。在Ross看来,“天使”是一件极有潜力的产品,背后的艺术创作故事也增加其厚度,将会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所喜爱。这一论述,也在「稀奇」近13年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我们当时完全是因为好玩,你想想两个艺术家不懂做生意,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向京收回了目光、继续说到:“我们的想法也挺简单,也不指着这个赚钱,就是希望能让大众喜欢艺术、并能够拥有自己负担得起的艺术品,能让艺术汇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

回应时代 机缘巧合地“领先”

「稀奇艺术」的成长史,也是中国设计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

不过,品牌的随后发展或许多少出乎两人的预期。按着向京自己谦逊的说法,“有点吃到了时代红利”。「稀奇艺术」的成长史,也是中国设计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众越来越愿意为艺术消费、将艺术品接纳为日常的一部分,“在这么个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品牌,我想它是领了个先。”

这个“领先”,在于「稀奇艺术」最早思考艺术商品化的可能性,透过艺术家对其原作的转化与再创作,并通过高水平的工艺技术还原,从而为大众提供“艺术礼品”的选择。

这一创新,让「稀奇」进入越来越多国人的家中,也让它得以先后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伦敦著名家居设计店Squint Limited和设计买⼿店Mint、伦敦V&A博物馆、知名时尚品牌Paul Smith、世界顶级瓷器品牌梅森MEISSENS、国际著名酒店品牌艾美MERIDIIEN酒店等合作,成为本土品牌国际化探索的“先行者”。

如此不断地“向前奔跑”,也让「稀奇」积累了惊人的原创IP数量,以及庞大的商品SKU。

“我开始梳理品牌时,将所有的产品都打印成小字条、铺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向京的视线再次延展开去,仿佛整个采访间的地板、顷刻间也满溢着当时的小条条儿,“广慈是一个革新者、实验者,他有着特别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直不停地做。但我自己是抱着疑问的,纯艺术始终还是需要原作保持与大众的距离,太靠近了、会对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的价值产生伤害。”

和商业的愈发深度绑定,向京担心这会模糊掉品牌的初心:以礼物的形式、将艺术的美好治愈力传递给大众。

沉淀、梳理 回归初心再出发

接手品牌后,向京对产品线进行了深入地梳理,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不少“快餐感”相对较强的潮玩板块,调整为“稀奇艺术(雕塑)”和“稀奇生活”两个板块,更多地聚焦回艺术所特有的“价值原点”。以精致的雕塑造型、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多远的故事叙述,传递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温情表述,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

“品牌的情感性内核,仍是我们最为坚持的一点”,身为雕塑家的向京深知,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局限性,要突破这些表达的束缚,只能透过创作者本身的情感张力、为作品注入灵魂。

而这放在「稀奇」的品牌更新上也是同样的,“不少小玩意儿做出来,可能会更低价、更被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买单,但也很容易被抄袭、照搬,变成全行业‘千篇一律’的新流行”。不少设计师偏好「稀奇艺术」的产品,大抵也在于它的艺术基因,艺术能为空间设计注入灵魂,有着“点睛”的妙趣。

由此,要始终领先,向京明白「稀奇」要回归了,“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和力量,就在于它能投射观者的一种自我情感。

当你看向它,内心能感受到一种安慰效用”,她继续分享了一位客户的来信,最开始的时候,有个女孩子特意写了封信,因为她的猫把家里的雕塑摆件《我看到了幸福》给弄坏了,希望品牌能帮忙修复一下。但又担心品牌拒绝,在信中表达了作品对自己的特殊含义,从刚毕业工作到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我看到了幸福》真的陪着这个女孩子看到了幸福生活的种种。

“我看完之后,好感动。当时就决定说,只要品牌还没倒闭,或者我向京还在世,肯定地、随时随地愿意帮她去修复。因为这个陪伴,对我、对品牌来说,都太有回报了!”

获取、反馈 挖掘“爱”的更多触点

陪伴,是一种恒久、不消褪的爱。广慈先生也曾提及,礼物包含着很多情感故事,在人们之间传递时,这种自豪感,真的比把作品放在一个非常有钱人的家里头,要来的强烈得多的多。

“「稀奇」的成长故事,真的也是一部感情史”,向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从与连卡佛的缘分开始,到不断联结国内的设计师、艺术家等等,这一路走来、「稀奇」得到了不少人的呵护与青睐。

“广慈离开后,大家都很担心「稀奇」会不会继续做下去”,向京娓娓道来:戴昆、于昭、琚宾、吴滨四位设计师,也是广慈的好哥儿们,鼓动「稀奇艺术」签订了“霸王条款” —— 以无偿创作+定额采购的形式,筹划起“一杯子·挚友”的项目。这缘起于他们此前的一次酒局,在特殊的时刻,又一次主动张罗起这个酒后兴起又未竟的承诺:与「稀奇」合作一款产品,既是对挚友的思念和追忆,也力图尽一份心、助一臂之力。

这样的故事,太多、自然不可言尽。但向京都记着、刻在心里,成为哺育品牌继续成长的良壤,“「稀奇」受惠了很多很多,我们也希望能借由好的产品去反哺、去治愈人心,传递出一种向善的品牌价值”,得到后的再次传递,才是做这个品牌的真正意义。

而关于未来的更多规划,向京似乎也是胸有成竹:“艺术有很多触点,去戳到别人。「稀奇」也在观察和探索,找到真正触达人性和人心的部分,为大众提供真正需要的产品,这么做下去、品牌才更有生命力。”

她分享到,一方面,在线上,将规划全新的会员体系,「稀奇艺术」的新体系将根据会员的购入品类进行区分,同时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互动、与客户进行联系和再连接,“我们甚至很想从客群中找到一部分人,和品牌一起讨论、共创新的产品”。

另一方面,在线下、也将有全新的体验门店亮相,“我对目前的几家门店都不太满意、也关了几家直营店。线上消费是大势所趋,所以线下门店、我希望做成一个展示的窗口、一个体验式空间。「稀奇」本身的属性意味着它必须要有实体,有了互动、才能有情感链接,也能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地产生更多的传播和价值。”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